首页 文化资源中医药文化资源

分类列表

张仲景德艺双馨

2020-09-29 11:02:43

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被尊称为“医圣”。张仲景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诚为德高艺精之典范。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当时社会动荡,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而官府衙门不想办法解救,却在一味地争权夺势,发动战争,欺压百姓。这使张仲景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故他在年少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一个同乡何颙对张仲景颇为了解,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何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信心,他学习更加刻苦。他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当时的人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张仲景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姓。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这就是中医坐堂门诊的由来。

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2/3,其中有7/10是死于伤寒病。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与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心钱。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是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病。他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因此辞官还乡,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终于撰写完成了《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不但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更为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和中医临床医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